南亚所破解“甜蜜产业”升级密码 甘蔗种质创新引领糖业绿色革命
粤西和桂南是我国甘蔗主产区,但季节性干旱、品种单一化与机械化水平低等难题长期制约甘蔗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科研团队通过甘蔗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成功培育出既能抗干旱又方便机械收割的高产甘蔗品种,并构建了蔗田生态绿色增效模式,为湛江乃至全国糖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湖光岩附近的南亚所甘蔗育苗温室,只见科研人员正在查看育苗盆里的甘蔗实生苗长势情况。这批甘蔗杂交的种子才播下去10 天左右,长出了大约 2 到 3 厘米高的嫩苗。团队负责人苏俊波细心地给这些嫩苗浇水、补水。甘蔗苗从播种到出芽再到定植大田,要在温室里待20多天,在穴盘里再待20多天,这期间苏俊波每天要泡在温室8个小时以上,随时根据温度湿度的变化进行调节。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旱作种业与节水研究中心主任 苏俊波:
我要实时地观察它的温度有没有达到我的要求,湿度有没有达到我的要求,我就放心不下,万一突然出太阳了,温度特别高了,那我们要实时的进行调节,温度高的话,就会把苗给灼伤。
苏俊波从事甘蔗育种已经有16个年头。10多年来,中国甘蔗的种植业和糖业生产形势发生较大变化,全国甘蔗种植面积从2010年的2435.58万亩降至2023年的1897.7万亩,降幅达22.08% 。而中国食糖进口量从2010年的206万吨增至2024年的500万吨,进口依存度超30%。一方面种植面积持续下降,一方面是进口需求加大,这对加快种质资源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提出了迫切要求。作为一线科研人员,苏俊波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旱作种业与节水研究中心主任 苏俊波:
现在我们国产的糖只有(每年)1000万吨左右,还有1/3的靠进口,主要的原因还是咱们的产量还不够高。那么要想提高单产的话,除了栽培技术以外,那么选育出一个高产高糖的品种至关重要,所以说我们就聚焦于甘蔗育种这个芯片工程。
针对我国甘蔗区域性的品种单一、熟期布局不合理、缺乏宜机化甘蔗品种的现状,南亚所旱作种业与节水研究中心团队以培育高产、高糖、抗逆、宜机化甘蔗新品种为目标,在收集评价甘蔗种质资源、优化五圃制育种程序基础上,通过引入野生种质血缘、与商业品种进行杂交和创新性利用,培育出具有突破性的高产、高糖、抗逆并具有抗倒伏、耐除草剂、易脱叶和强宿根等性状的新品种。在育苗上也取得了技术上突破。目前,基地杂交实生苗的培育时间从播种到下田只需要40~45天,比传统的120天育苗期缩短一半以上,综合存活率从原来的百分之六七十,提高到了95%以上。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旱作种业与节水研究中心主任 苏俊波:
突破了这两项技术以后,全国各地的育种单位都跑过来跟我们合作,我们的(甘蔗)育种实生苗规模是全国最大的,拿今年的实生苗规模来讲,我们预计有100万的实生苗。我们目前播种的实生苗组合数是1142个杂交组合,约占全中国的2/3左右,所以全中国的甘蔗育种主要是看这里。
目前,该科研团队已申请甘蔗新品种权保护权有16个,其中8个已经获得保护证书。在广东湛江遂溪、雷州推广面积数万亩,在广西甘蔗产区的推广也已经启动。将为我国糖业突破资源约束,迈向绿色高产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clam)
免责声明: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 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0771-8062470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
负责人
泛糖
-
联系电话
0771-8062462
-
邮箱
info@hisugar.com
-
传真
0771-8062474
-
联系地址
广西南宁市良庆区秋月路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