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时期糖业状况——糖制品

媒体  泛糖科技日期  2025-01-09 17:42阅读量  313 作者  中国糖业协会

《糖霜谱》给我们勾勒出了古人食蔗糖的四个阶段:自古食蔗者,始为蔗浆,其后为蔗饧,其后又为石蜜,熬糖渖作剂似是今之沙糖也。

唐代的甜味食品,大多是蜂蜜加水和面制作。比如粔籹、寒具、锑糊。粔籹、寒具是先秦以来就有的面食,《齐民要术》已经介绍了制作方法,唐代很可能延续以往做法。《齐民要术》记载的白茧糖,可能是江米条的最早形式。

也有蜜、糖混用的。唐冯贽《云仙散录·糖蜜莫逆交》第一七五:“《傅芳略记》曰,陈昉得蜀糖,辄以蜜浇之,曰:与蜜本莫逆交”。得了蜀糖,还淋上蜂蜜,自然可以搭配合用。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酒食》卷七:作“五色饼法:刻木莲花,藉禽兽形按成之,合中累积五色竖作道,名为斗钉。色作一合者,皆糖蜜”。应该是同时使用了蜂蜜和糖。

烧尾宴

《清异录·馔羞门》载唐中宗时期,韦巨源在景龙年间官拜尚书左仆射,在自己家中大摆烧尾宴来请唐中宗,留下的《食谱》中,共列菜单58种。由于年代久远,记载简略,很多名目不能详考,无法确知这一盛筵的整体规模和奢华程度。记载的糕点有20多种:水晶龙凤糕、单笼金乳酥、曼陀样夹饼、双拌方破饼、加味红酥、油浴饼、雕酥、小天酥、八方寒食饼、含香粽子、九重糕、汉宫棋、巨胜奴、贵粉红、见风消、玉露团等,有用蜜的,有用糖的。

糖塑

唐代可能已经出现糖塑,以饴糖、蔗糖等为原材料,加热或熬化,以吹、捏、倒画、铸模等加工手法,做成平面或立体的人、物、鸟、兽等造型。宋吴曾《能改斋漫录·逸文一》载:“近世造糖,作狻猊形,号猊糖”。

宋末元初,音韵学家阴时夫《韵府群玉·卷二》之“支韵”中提到了唐代的糖狮子:“糖狮,唐张子路诬李泌受严震金狮子百枚。德宗料是沙糖狮子,果然。杀子路。《高士传》”。明人蒋一葵所辑《尧山堂外纪·唐》卷二十七亦提到此事:“德宗召拜平章事,封邺侯。张子路尝诬(李)泌受严震金狮子百枚,德宗料是沙糖狮子,果然。遂杀子路”。

明方以智《通雅》卷三九:“《后汉·显宗纪》有猊糖,狮子乳糖也,乳糖,今曰吹糖”,似乎东汉就有糖塑了[前面《石蜜与沙糖》一节引用李时珍《本草纲目》也有“《后汉书注》所谓猊糖是也”。但是,我查阅《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第二》中华书局版,没有找到“猊糖”二字。个中缘由不得而知——张光远]。

image.png

图 现代吹糖人小摊及作品

唐代蔗糖、乳糖石蜜的利用,要晚一些。虽然高宗时期的医书已经有描述,但是真正作为食品为人所知要到唐后期。唐李匡义《资暇集》卷下记载的李环饧,蔗糖开始从宫中走向民间,说的是开成初年(836年)的事,先从宫廷传出,开始风行洛阳,以后才渐渐传到蒲州和奉天。

糖有提味和保鲜作用,合理使用糖,能使食物色泽鲜艳,风味别致。蔗糖易于溶化,更易掺和渗透到食物中,在糕、饼、点心类的食品中使用,促进了唐代糕点、糖果蜜饯的加工。据说苏式糕点就起源于唐代,运用酥、酪、乳、糖等多种原料制成。

唐时,蜜饯多写作“蜜煎”,种类尚少,北方称之为果脯,是以果坯和糖为原料,用各种方法制成的甜食。南方的不少果品常制成蜜饯运往北方中原地区。苏颂《本草图经》称[唐慎微《重修政和证类备用本草·椰子皮》卷一四]“南人取其(椰子)肉,糖饴渍之,寄至北中作果,味甚佳也”。

唐代糖点多种多样,大概与佛教在我国迅速传播有关,印度寺庙习惯“方行饼果,后行乳酪及沙糖”,僧众把饼果带到我国,寺庙用作供品和招待客人的茶点。

唐代还是各民族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胡食已行于中国。十六国时后赵皇帝石虎讳胡,改胡饼曰麻饼。有鬻胡饼者,不晓名之所谓,而易其名曰炉饼,以为胡人所啖,故曰胡饼。胡饼、麻饼、炉饼,实际指同一种饼,吃法简单方便,在民间普遍流行。《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卷第二百一十八载[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5册)第六九七二页]:天宝末年,唐玄宗避安禄山之乱,西逃至咸阳,“日向中,上犹未食。杨国忠自市胡饼以献”。白居易《寄胡饼与杨万州》:“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责任编辑:clam)

免责声明: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 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0771-8062470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 负责人

    泛糖

  • 联系电话

    0771-8062462

  • 邮箱

    info@hisugar.com

  • 传真

    0771-8062474

  • 联系地址

    广西南宁市良庆区秋月路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