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糖业农工管理政策及对广西糖业发展的借鉴

媒体  泛糖科技日期  2024-11-14 17:40阅读量  461 作者  中国糖业协会

一、泰国糖业农工关系和管理政策

1、《甘蔗与食糖法》为泰国糖业管理的国家法律

20世纪80年代初,泰国糖业处于一种混乱状态,生产极不稳定。为了保护蔗农、糖厂的利益和社会稳定,1984年7月泰国颁布了《甘蔗与食糖法》(简称《糖法》)。该法规定建立糖业管理部门,并对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做出了明确规定,对从甘蔗种植到食糖销售的每个环节进行统一管理和大力扶持,使蔗农、糖厂和消费者的利益得到有效保障,进而强化了政府对糖业强有力的管理和引导作用。

2、甘蔗和食糖委员会、蔗农协会

甘蔗和食糖委员会(Cane and Sugar Board,简称“CSB”)是负责糖业管理的政府机构,委员会由工业部牵头,会同农业部和商业部共同组建的糖业管理部门,代表政府制定各种糖业政策和措施,对糖业运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协调配额和利润分配等方面问题。蔗农协会职能是组织实施糖厂和蔗农之间的合作,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每家糖企都设立一个蔗农协会。

3、蔗农与糖厂利益分配机制

泰国糖厂和蔗农依照糖厂销售利润按比例分成,蔗农得到的份额为食糖和糖蜜国内和出口销售利润(即国内和出口销售收入减去成本和所交税)的70%,糖厂得到销售利润的30%。并按“期初指导价、期末结算价”的收益支付模式执行。糖厂每年两次兑付蔗款,在榨季开始前,由执行委员会估算本榨季甘蔗和食糖销售情况,决定最初的甘蔗价格并预估销售收入,提交内阁审议通过后,由甘蔗与食糖委员会公布后执行;榨季结束后(每年9月末),再计算食糖销售纯收益,并公布最终甘蔗收购价格,以最终价进行结算,多退少补。整个过程由委员会进行裁定和监督。

4、甘蔗与食糖基金扶持

泰国政府依照《糖法》设立“甘蔗与食糖基金会”,其目的是做好甘蔗和食糖的研发与推广工作,维持甘蔗收购价格和食糖销售价格的稳定,维护蔗农、糖厂和消费者的利益,保障行业平稳运行。基金来源主要有:甘蔗和食糖生产研究和推广经费、对违反规定的单位或个人的罚金、糖厂交付的结算后的收入差额、基金资金的利息及政府扶持资金等。

5、甘蔗种植及管理

(1)甘蔗种植分布。泰国77个府,有47个种植甘蔗,主要分布在北部、东北部、中部和东部。甘蔗单产受各地降雨量影响,一般在3.5~4.5吨/亩,通过宿根补植技术,一般宿根甘蔗年限为5年,一部分管理好的地块单产能达到8吨/亩。

(2)蔗农及土地构成。泰国土地私有化,蔗农基本都拥有自己的土地,大部分蔗农种自己的地,租种地较少,租金约145~200元人民币/亩。蔗农约有45万户,以小户为主,户均种植面积58亩。

(3)订单农业。泰国的糖厂与蔗农之间是订单农业关系。蔗农必须在甘蔗和食糖委员会注册,且必须归属至少一个蔗农协会,蔗农可以与一家或多家工厂签订购销合同,供蔗量不能低于合同约定的80%,可适当超量,但超量过多则要交付一定的罚款,这种制度既保证了甘蔗的质量又控制了甘蔗供给,确保糖厂生产均衡。开榨前糖厂需要将所有签订的蔗农信息递交到委员会。

(4)机械化情况。泰国在种植、田间管理等方面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机械收割率为30%,其余70%人工收割。泰国甘蔗种植行距一般是1.5~1.6米,部分1.85米。例如,泰国两仪集团实施的“现代农场”模式,采用GPS导航、土壤改良、起垄双蝶盘种植等技术应用,有效促进了农机农艺融。

二、近年来泰国糖业政策的变化

1、泰国糖业政策改革

泰国于2017年底放开食糖市场管控,泰国内阁会议通过了甘蔗和食糖相关法律修改草案,加快了国内甘蔗和食糖工业结构改革调整,减少政府补贴和价格干预。泰国糖业政策出现的新变化主要包括:(1)取消食糖配额制度;(2)实行国内糖价随行就市的开放政策,取消国内食糖价格管制;(3)取消在甘蔗价格低落时为蔗农提供的补贴措施;(4)增加甘蔗食糖产业的产品附加值。

2、泰国政府对于糖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计划

(1)原料发展措施。引入甘蔗种植现代技术,推广现代农场,以先进技术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同时为农民打造多种创收渠道并鼓励间作种植。

(2)水利化发展。政府大力支持发展田间地头的节水灌溉,制定20年(2018至2038年)水资源管理计划,提高农业灌溉面积。

(3)种业研发。持续推进甘蔗高糖、高纤维、耐旱、抗病、宜机化等综合性优良品种的研发,逐步实现甘蔗优良品种的迭代更新。

三、对广西糖业发展的借鉴和启示

1、尽快出台行之有效“糖法”

《甘蔗与食糖法》(1984)是推动泰国糖业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广西可借鉴泰国糖业立法的成功经验,推动出台糖业管理地方性法规促进糖业发展。近年来,广西糖业生产最大的难题是榨季原料购销秩序不稳定。2022年国家取消原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农业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制定的《糖料管理暂行办法》(23号令)后,蔗区秩序管理更落入无法可依的境地。由于广西糖业目前无立法支撑,没有将糖料蔗生产保护区管护、糖料蔗购销秩序管理等影响糖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和框架,导致糖业管理和高质量发展因无法可依而受掣肘。

2、构建有效的农工利益联结机制,夯实原料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底视察广西糖业时强调“要探索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广大农民共享农村改革和发展成果”。实践证明,利益联结机制是农民从土地和产业发展中持续稳定获益的“金腰带”,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保障。泰国糖厂绝大多数是农工贸一体的,蔗农参与糖厂的利润分成,各方利益有保障,形成了农工贸联结、利益共同体的格局。广西糖企应加大生产改造和产品研发,提高加工附加值,建立企业与蔗农密切联结机制,以稳定和扩大甘蔗种植面积。

3、实行甘蔗收购“按质计价”制度

长期以来,广西和其它甘蔗主产省(区)甘蔗收购多采用分品种、按重量计价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简单易行,但往往导致蔗农片面追求产量而忽视甘蔗的内在质量—蔗糖分的提高。蔗糖分低不仅影响糖厂的经济效益,还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率。因此,实行甘蔗收购“按质计价”制度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泰国收购原料蔗实行“按质计价”,这是提高甘蔗含糖分、提高产糖率、提高蔗农和糖厂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

4、加快提高甘蔗机收水平,推广“现代农场”

降低甘蔗生产成本和破解劳动力不足问题,根本出路在于甘蔗生产机械化。泰国糖业目前虽仍处于机械化转型时期,但种植机械化已基本实现,收割机械化率也达到了30%。当前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特别是全区机收面积仅占5%。广西糖料蔗主产区很多地势多为山区,目前国内外甘蔗耕种收机械大多体形庞大,只能在少数地势平坦蔗区使用,技术性能还不能满足现实生产需要。建议在平原缓坡地区推广以切段式机收为主,整杆式和分段式机收为辅;在丘陵山区主要以分段式机收为主。

5、加强中泰糖业合作发展

中泰双方可深化交流合作,提升糖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例如,泰国研发的甘蔗品种表现较好,中国可以通过引种或利用远源杂交的优势培育新品种和调整品种结构;在农机应用方面,泰国缺乏大型农机制造企业,而中国是工业大国,甘蔗种植和制糖机械研发生产具有优势,可以引导国内企业到泰国拓展市场,如大中型甘蔗收割机的配置,泰国甘蔗的机收率计划从30%提高到80%,还需购置大量甘蔗收割机,市场前景广阔。

注:本文作者单位系广西南宁东亚糖业集团

(责任编辑:clam)

免责声明: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 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0771-8062470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 负责人

    泛糖

  • 联系电话

    0771-8062462

  • 邮箱

    info@hisugar.com

  • 传真

    0771-8062474

  • 联系地址

    广西南宁市良庆区秋月路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