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四川内江甘蔗糖业(1)——闽客曾达一的故事
内江蔗糖业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资州(含内江)即有甘蔗种植的历史记载。南宋之后,四川战乱频仍,民不聊生,何况是种植作物甘蔗。宋末元初的大战乱,内江一带地荒民散,州县俱废。《大明一统志》中四川种蔗产糖的地方仅载有遂宁一县。明代天启年间成书的《成都府志•食货志•物产》中,内江县(今内江市东兴区)、资县(州废置,改县。今资中县)均无甘蔗记载。明末清初战乱前后达数十年,整个四川遭受了一场浩劫,内江更是“兵如匪,匪如篦,团阀犹如刀子剃”“燕巢木,虎入城”“人相食,百里无烟”,在这种军阀混乱、饿殍遍野、满目疮痍的境况下,甘蔗当然断种。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成书的清代第一部《内江县志•风俗(附土产)》说:“土产无奇物,惟出绵(棉)布。旧《志》:出香橼,今无。”故在内江,以至整个四川,甘蔗清初以前已断种。
明末清初60多年的社会动荡,更使四川糖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清朝,闽粤客家移民的到来,才推动了四川糖业的复兴,逐渐重建了川糖名重全国的优势地位。闽粤客家移民多入境四川后,首选连接成、渝的重要通道的沱江流域作为聚居之地,发展糖业生产。
其中,移民曾达一是值得记下一笔的人物,因为他将福建家乡蔗种引入内江,随后又引入制糖工具和技术工人,从此,内江糖业再度中兴,糖坊、漏棚星罗棋布,糖业迎来辉煌。
曾达一,福建长汀县孝感乡安仁里(今长汀县濯田镇安仁村)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16岁的他,因饥荒灾年吃了一碗干饭遭族人数落,负气离家出走来到内江,但见眼前“青山绿水,土地肥沃,人烟稀少,很多土地无人耕种”。最让他惊奇的是,这里的菊花开放时节,也是农历九月,与家乡福建相同。他寻思既然内江与福建菊花开放同时节,那从家乡福建引种甘蔗或许也能成功。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冬,曾达一趁回福建迁祖先骸骨之机,与父亲曾光禄、二伯父曾光沅,请了家乡两个制糖匠人挑着甘蔗入川,于翌年2月12日抵达内江。先是在县城西侧岛湾(现称倒湾)购地谋生。但因土地面积太小,不适合农耕,且担心离城近,子孙学坏,因此顺沱江而下到粱家坝,在此“刈穢草,伐恶木,筑室于兹”(《(曾)达一祖碑序》),开启了内江300多年种蔗制糖史。制糖使曾氏移民家族迅速在沱江边兴旺起来,清末民初,曾家糖坊最多时达1000余家,与沱江两岸“三里一糖坊,五里一漏棚”的盛况相得益彰,成为内江首屈一指的巨富。
曾家大院
曾氏家族因糖而兴,因糖而名,后来,曾家后人在粱家坝建起了一座堪称宏伟的建筑——曾家大院,不但记载了曾家入川兴糖的历史,而且弘扬了白糖、红糖、蜜饯这些带“甜”系列的内江特产文化,让内江传统产业之糖业闻名遐迩。
曾家大院坐西北朝东南,砖石木混合建筑。长99米,宽46米,大院三横七纵有24口天井,象征二十四节气。整个院落纵向中轴线,左右对称,纵向剖面呈三级台阶分布。大院有木构雕花彩绘,青瓦粉墙,天井、小桥水榭,回廊犹存,并融合外来建筑元素,具有典型的四川民居“外封闭、内敞开”建筑特色。大院主体建筑群外右侧,是曾家老糖坊,保留着榨糖用的巨型石碾盘,是内江制糖发祥地最好见证者。而那两个挑甘蔗入内江的福建制糖匠人,曾家后人在他们坟前立碑,以表感激之情。
实际上,几乎在曾达一移民内江的前后,亦有不少闽粤客家移民迁徙四川,通过发展甘蔗种植,加工蔗糖,兴盛糖业,在长江边的南溪县,“父老相传,明代无有(种植甘蔗),清初粤人迁来者众,始由故乡携种来蜀,百年递衍,遂为大宗”(民国《南溪县志》)。在长宁县,祖籍福建龙岩州的卢灌圃,于嘉庆年间“率子姓负蔗种往耕,未及数年而甘蔗糖房满长宁矣,人称为‘卢公蔗’”(《灌圃公家传》)。
(责任编辑:clam)
免责声明: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0771-8062446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
负责人
泛糖
-
联系电话
0771-8062462
-
邮箱
info@hisugar.com
-
传真
0771-8062474
-
联系地址
广西南宁市良庆区秋月路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