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世界的中国糖业(2)——我国食糖生产和消费在世界市场的地位

媒体  泛糖科技日期  2023-12-14 09:35阅读量  939 作者  中国糖业协会

我国食糖生产量占世界产糖量的比重,在2007/08年制糖期曾达到9.7%,2016/17年制糖期降至最低5.3%,2018/19年制糖期回升至5.9%。中国食糖产量列巴西、印度、欧盟和泰国之后,居世界第五。我国食糖消费量占世界的份额由1959/60年制糖期的2.2%上升到最高2014/15年制糖期的9.2%。在2018/19年制糖期,中国食糖消费量列印度之后,居世界第二。

我国食糖自给率不足70%。2015/16年制糖期降至最低不足60%,2018/19年制糖期约67%。在食糖消费量超过1000万吨的国家(地区)中,仅美国和我国的食糖自给率低于100%,美国的食糖自给率超过70%。

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食糖进口占世界市场份额出现较大波动。在1987/88和1993/94年两个制糖期,食糖进口量占世界份额曾最高达到13%左右,随后快速下降。自2010/11年制糖期食糖进口占比又快速回升,2015/16年制糖期升至11.2%。2017/18年制糖期为8%,2018/19年制糖期中国食糖进口量占世界份额8.4%,列印度尼西亚之后,居世界第二。

    image.png

与巴西、印度、泰国等食糖主产国相比,在土地数量、降水量、日照时间和积温等方面,我国甘蔗产区不占优势。糖料成本约占食糖生产成本的70%左右,我国糖料收购价格高,糖价缺乏国际竞争力。

《中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22》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甘蔗总成本2512.06元/亩,比2016年提高11.7%。全国甜菜总成本1716.15元/亩,比2016年提高1%。为维持糖农种植积极性,全国糖料收购价近年来都在450~510元/吨左右,而巴西和泰国甘蔗收购价仅为170~200元/吨,按8.5吨糖料产1吨糖,仅原料成本一项就高出上述国家2500元/吨左右。

糖料生产成本高的原因,一是我国糖料生长地理环境先天不足,全国糖料生产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海南和新疆、内蒙古和黑龙江等边境省、自治区,占全国产糖量90%左右的甘蔗,主要种植在旱坡、丘陵甚至山地上,土壤贫瘠,水利设施不足,甘蔗生长大多依赖自然降雨。

image.png

二是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小,户均种植面积有限,蔗农大多是单家独户的分散式种植,户均种植糖料蔗面积仅是泰国的1/10、巴西的1/15、美国的1/20。小户分散种植使甘蔗生产大部分环节仍然靠手工作业。机械化深耕深松面积仅占30%左右,收割还是靠人工,生产劳动成本高。而世界主要产糖大国蔗区规模较大,多以农场或糖厂自办基地为主。如美国糖厂的甘蔗原料大部分由自己的农场供给,拥有的蔗地规模一般有近千英亩,植蔗的单位生产率比我国高4~8倍。

三是土地流转成本高,难以形成规模种植效应。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农村劳动力短缺且老龄化严重,土地和人工成本快速上涨,糖农收益也不高。

据统计,以广西区为例,2018/19年制糖期租地成本在1000元/亩左右,人工砍收成本上涨至130元/吨左右,加之农业生产资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糖农甘蔗种植成本保持高位。

因此,与巴西、印度和泰国等主产糖国家相比,我国食糖生产成本缺乏国际竞争力。以甘蔗糖为例,2017/18年度,巴西生产成本最低约12.04美分/磅(约人民币1756元/吨) 。其次是泰国、澳大利亚、欧盟和印度。我国甘蔗糖生产成本分别高于巴西、泰国、澳大利亚、欧盟和印度3421元/吨、4132元/吨、4432元/吨、4632元/吨和4860元/吨,幅度分别达107%、166%、203%、233%和277%。

image.png

除了糖料价格之外,制糖环节成本也高于主要食糖出口国500元/吨左右。我国蔗糖生产总量与其他主产国差距不太大,但单个糖厂的生产能力差距大。糖料价格保持高位,生产技术综合能力差,关税保护程度低,限制了我国糖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入WTO后,中国制糖企业要直面国际化、金融化不断加深的国际市场环境,直面国际食糖市场冲击。

(责任编辑:clam)

免责声明: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0771-8062446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 负责人

    泛糖

  • 联系电话

    0771-8062462

  • 邮箱

    info@hisugar.com

  • 传真

    0771-8062474

  • 联系地址

    广西南宁市良庆区秋月路18号

热门推荐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