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糖科普|中国糖史:糖料向比较优势地区集中(4)——甘蔗糖业向西南转移

媒体  泛糖科技日期  2023-08-30 16:47阅读量  656 作者  中国糖业协会

1992年全国产糖省/自治区有18个。2009/10年制糖期减少至15个,主要沿边境地区分布。甘蔗糖产区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湛江、海南及邻近地区,甜菜糖主要分布在新疆、黑龙江、内蒙古及邻近地区。2017/18年制糖期,全国产糖省/自治区减为14个。

随着区域布局调整,食糖流通也打破了旧有格局,市场配置资源发挥作用。

广西糖主要向除西部省、自治区以外的全国其它约20个省、市销区,市场影响力最大。云南糖主要流向西部10余个省、自治区,部分流向华北地区、华中地区,较少部分流向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广东糖(包括进口加工糖)主要满足本省消费,部分流向沿海省、自治区。海南糖流向沿海省、自治区。新疆糖主要流向西北、华北部分地区。黑龙江糖主要在东北三省销售。南宁、柳州、昆明、湛江是较大的食糖集散地。

东糖西移是经济发展后的自然趋势,并不表示西部地区种植糖料的自然条件和糖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水平高于东部地区。糖业在地区经济中的位置,主要取决于其在地区经济中比较效益的高低。产业结构、农业结构发生变化,糖业在地区经济中的地位也随之变化。

广东制糖转向粤西

二十世纪30年代,广东及沿海蔗糖业逐步发展,到了40年代取代四川成为中国新的产糖区,一直到90年代的60多年中,广东是我国的食糖生产中心。

广东糖业的发展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有深厚的历史根源,植蔗历史悠久,中国真正的甘蔗机制糖也在30年代率先出现在广东,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甘蔗生产主要集中区域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东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逐渐新开辟了海南、湛江及阳江等地的琼雷甘蔗产区(海南在1988年之前属于广东省管辖),先后建设了一批高产、稳产大面积连片的甘蔗基地,糖业发展高峰时期的1990年,共有糖厂113家。大型糖厂14家,其中大型一类(5000吨/日及以上)5家,大型二类(4000吨/日以上5000吨/日以下)9家。中型糖厂55家,其中中型一类(2000吨/日以上4000吨/日以下)27家,中型二类(1000吨/日以上2000吨/日以下)28家。小型糖厂(1000吨/日以下)44家。形成了从教学、科研、设计、甘蔗种植、生产装备到商业销售等完整体系,在全国糖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1949—1979年的30年间,广东制糖工业为国家积累资金63.5亿元,其中税收46.5亿元,工业利润17亿元,占全省财政收的10%以上 。

改革开放后的十多年间,广东始终站在最前沿,经济发展是最快的,制糖业也独领风骚,1990/91年制糖期,有制糖企业115家,糖产量216万吨,占全国的29%,珠三角地区最高时则占了全省的60%多。

自1992年起,随着市场放开,珠三角洲农民不愿种甘蔗,面积逐年萎缩,总产蔗量和总产糖量逐年下降,糖厂生产成本增加,企业连年亏损,大量转产,尤以经济发达县市为突出。顺德、中山过去有糖厂5家,分别年种蔗10万亩至20万亩,总产蔗量100多万吨,产糖10万吨。到1995年分别种蔗只有2~3万亩,总产蔗量不过16万吨,仅能产糖1万多吨,勉强开榨的糖厂只有1~2家。东莞、南海比顺德、中山更早出现了这种不景气的现象。番禺、斗门甘蔗面积和甘蔗产量以及产糖量也减少过半。

珠江三角洲的糖厂面临甘蔗减产、原材料涨价、市场疲软、企业效益低下的情况,及时调整,以市场为导向,在改革中探索生存发展的道路,通过转换经营机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从过去以“制糖为主”向“多种经营,综合发展”上探索,走集团化的道路。有些糖厂经过调整、合并成立集团公司,发展成为跨行业,多元化,集科、工、贸一体的经济实体,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快技术开发、技术改造的步伐,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南海糖厂1993/94年制糖期停榨后,逐步实现了由以制糖生产为主向以发展电力为主,多方位经营转轨,形成了以电力生产为主,造纸、建材、纺织、食品饮料等综合发展的新格局,易名为南海电力实业集团公司。江门甘蔗化工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为一个集生产轻工产品、化工产品、医药产品、建筑材料、电子机械的集团企业。东糖集团公司(东莞糖厂)已发展成为有10多个厂,10多个公司的国家大型(二档)企业,除了糖厂炼糖外,还有电厂、纸厂、酵母厂、机械修造厂、水泥厂、雪糕厂、一品鲜调味食品公司等经济实体,还有联营的中联纸厂,合资的齐齐哈尔——丹宝利酵母有限公司,以及境外的香港东港发展有限公司等等。在制糖生产下滑的情况下,企生仍能平稳地向前发展。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年)时期,广东没有新建一家糖厂,制糖机械生产也随之萎缩,主要在湛江已建成的糖厂进行扩建和技术改造。蔗区逐渐西移,分为粤西(湛江、雷州半岛)和粤北蔗区(翁源、英德),后来粤北蔗区也逐渐萎缩,甘蔗产业迅速向粤西,尤其在雷州半岛上的湛江和周边地区转移。以湛江为代表的粤西地区,与湛江毗邻的广西,以及云南蔗糖业异军突起,发展生机勃勃,形成了全国种植甘蔗最集中、产糖量最高的新糖业基地。省内糖厂除了广东农垦系统的,大部分都逐步完成了体制转化,由原来的国营体制转变为股份制或民营体制。部分糖厂(公司)抓住历史机遇,利用自身优势走出广东发展,如东莞糖厂进军北方甜菜制糖以及广西、云南甘蔗制糖产业。全省制糖业形成以粤西为中心,多种所有制并存、跨省、自治区发展的新形势。

粤西地区为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地区,年平均气温23℃,有效积温8000℃,年降雨量1600~1800毫米,日照时间长,土壤以酸性红壤为主,十分适宜种植甘蔗。徐闻、海康、遂溪等地也有悠久的种植甘蔗的历史。

1990年,湛江甘蔗种植面积达到214万亩,总产蔗量993.7万吨,比同期珠三角的甘蔗种植面积多出90.53万亩,总产量超出267.4万吨。湛江在1989/90年制糖期产糖量达74万吨,比上制糖期增产20万吨。1990/91年制糖期产糖93万吨。到2000年,湛江的糖产量已经占到广东省的70%以上。

湛江市把甘蔗和食糖生产同脱贫致富、发展国民经济结合起来,政策上支持、资金上调剂、组织上加强服务。充分开发利用本市的自然地理优越条件,积极发展蔗糖生产,开发旱坡荒地资源种甘蔗、处理好粮糖争地的矛盾,蔗田集中连片,距离糖厂不超过20公里。初步实现了集中种植,规模生产,发展甘蔗专业户、联合体。积极推广甘蔗优良品种,推广先进的深耕地膜覆盖少耕法,增施钾肥、稀土微肥、有机肥等技术和措施。积极投入进行水利、公路建设,改善甘蔗生产条件。重视发挥技术力量和科技人员的作用。一方面培养提高自己的技术力量,一方面吸收外地的专家学者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大学生到糖厂和甘蔗基地工作。

广东糖业转换机制,由以糖为主逐步转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把综合利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多层次、全方位发展综合利用和多元产品,开展多种经营,发展第三产业,使不少老企业焕发青春。珠江三角洲的大型糖厂虽然甘蔗原料减少,但充分利用交通方便、成本低廉和质量优良的优势,开展较大规模的加工原糖业务,年加工原糖能力超过200万吨。近20年来通过进口来料加工炼糖,参与国际食糖贸易。无论是生产水平、技术设备、产品质量、经营管理和科技进步等方面,均居国内领先地位。糖厂的综合利用、多种经营产值,从“八五”计划时期占糖产品产值的五分之一逐步上升到五分之三左右,提高了经济效益。

(责任编辑:Olivia)

免责声明: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0771-8062446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 负责人

    泛糖

  • 联系电话

    0771-8062462

  • 邮箱

    info@hisugar.com

  • 传真

    0771-8062474

  • 联系地址

    广西南宁市良庆区秋月路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