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史之鸡毛换糖

媒体  泛糖科技日期  2021-12-31 08:58阅读量  1737 作者  中国糖业协会

鸡毛换糖其实就是古时货郎、游商,流传到浙江的一个分支。

货郎历史渊源,早在宋代王柏《鲁斋王文宪公文集》卷七:“今之农与古之农异,秋成之时,百逋丛身,解偿之余,储积无几,往往负贩佣工,以谋朝夕之赢者,比比皆是也”。百姓农闲之余,从事小本买卖以贴补家用。货郎担在宋代出现,在明代形成规模。但是,义乌人在明代以前担货郎担外出谋生的记载很少。有学者认为,明中后期以后,“义乌兵”兴起,其返乡者推动了这一行业的兴起。操此业者益多,影响周边县也加入。


微信图片_20211230135857.jpg



清康熙《新修东阳县志》有:“后万历年间,率多习兵应募,已而罗募营废,皆散入江干。徙为他业,如肩挑买卖不等,每当冬春之交,来者熙熙,往者攘攘,不啻数千人,其余迁居着籍者,又不胜数也”。义乌兵回乡后,已经不善于务农,改做肩挑买卖,以糖换取各种废品,鸡毛换糖随之兴盛。

清褚人获《坚瓠补集》[1]卷一,记《支颐集》有糖担圣人诗:“曾记少时八九子,知礼须教尔小生。把笔学书丘乙己,惟此名为上大人。忽然糖担挑来卖,换得儿童钱几文。岂知玉振金声响,仅博糖锣两三声”。

民间肩挑货担走乡串户,叫卖日用杂货的商贩,兼收土特产品。用红糖、草纸等廉价物品,换取百姓家中的鸡毛以及其它废品以获微利。沿街叫卖的鸡毛换糖人手持拨浪鼓,招徕客人,交易时用锤子敲打糖刀,把糖饼切成一块一块地卖,故称“敲糖担”,成群结队的人外出经商,形成“敲糖帮”。

敲糖帮与历史上的“帮派”性质相同,内部有严格分工,按生意活动,分为“坐坊”和“担头”两类。

坐坊,其组织有糖坊、站头、行家、老土地四种:糖坊的任务是把煎好的糖粒、糖饼、生姜糖等贷给敲糖人,同时收购代销敲糖人收来的货物。站头就是敲糖帮居住的小客栈,经营糖担托运业务。行家专事采购各类小百货以供敲糖帮经营。老土地专收敲糖帮换回的货物。

担头,是挑糖担赶生意者的统称,货郎挑着货担四处游走贩卖。担头里有几个领导人物,称为老路头,由精于敲糖业务的人担当,独当一面,统帅一路糖担。老路头下又有拢担,是各村糖担的首领,负责带领本村糖担,略逊于担头。拢担下又有年伯,由拢担任命,协助拢担工作,年伯要照管五至七副担头。最后是糖担,又称担头,多是新手,如同学徒,由年伯带领指导,要行拜年伯礼,俗称拜祖师爷。


微信图片_20211230135852.jpg



2017年,张译和殷桃主演的《鸡毛飞上天》的剧名来自“鸡毛换糖”这一浙商典故。剧中陈江河的养父陈金水就是“敲糖帮”中的一员。身为陈家村的村长,充满魄力敢打敢拼的他在艰难时期带领全村男人出去“鸡毛换糖”讨生路,这也是义乌人最早的经商模式。


微信图片_20211230135847.jpg


浙商十大标志性事件,“鸡毛换糖”名列第一位。作为浙商的一种文化,“一分钱,撑死人;一毛钱,饿死人”,赚钱要有头脑懂得分享,“进四出六”,自己留四朋友得六。毫厘争取,积少成多、不忘吃苦,勇于创新!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1]《坚瓠集》,清褚人获笔记小说,正集有十集,另有续集、广集、补集、交集、秘集、余集,共十五集六十六卷。广辑秦汉以来各朝轶事,凡古今典制、掌故旧闻、诗词艺术,无不载录,尤以明代及清初轶事为多

(责任编辑:calm)

免责声明:本文系本网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0771-8062446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 负责人

    泛糖

  • 联系电话

    0771-8062462

  • 邮箱

    info@hisugar.com

  • 传真

    0771-8062474

  • 联系地址

    广西南宁市良庆区秋月路18号